怎样进行专利布局?
买专利 > 专利布局 访问量:专利布局
典型的如OveGranstrand教授所提出的6种模式。既然提问者的问题中提到“专利布局”,我理解提问者更多的是想从专利申请的全面性和完善性上获得建设性的答案,就此展开我的回答。
通常来讲,专利申请的价值是通过专利组合(patent portfolio)的方式来体现的,零散的专利申请往往会给后来者的绕道设计(design around)留下空间,这也是那些想通过独家技术来构建专利壁垒,排除后来者的抄袭行为的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
某种程度上,专利申请的组合应该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让专利与专利之间相互连接,互相作用,产生大于2效果,体现在:
1.规模性:利用组合中专利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范围更大更全面的“超级专利”;
2.多性化:利用专利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多样化来有效地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即“不确定性保险能力”。
(注:关于规模性和多样化的说法是我的一位同事提出来的,我不知道是他原创还是来自典故。)
形成专利组合的一种方法是从项目全局出发,用一个图表示就是:
这种布局的方式关注的是专利布局的全面性,从垂直方向上和布局广度上进行专利申请。
例如,在两天前,《时代》评出2014年全球十大科技创新产品,排在第一的是Nest智能家居(Nest Labs是由Tony Fadell创办的智能家居公司,以下简称Nest,可以参考【家话】从Nest看智能家居化进程)。Nest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是温控器,第二款产品是烟雾探测器。
从Nest的专利布局可以看出它们所采取的申请策略就是比较典型的项目全局式,具体布局如下:
1.最上层的人机交互类专利:包括了智能温控器、探测器的外形设计和图形界面设计。温控器本身具备多种传感功能,这其中包括对住所入住率(occupancy)的监测、对温度和湿度的监测,还包括对红外能量的监测(利用PIR传感器判断是否有人占据空间)和光线的监测(太阳光照射)等。在软件上,设备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安装引导界面和图形化的用户操作界面;在硬件上,智能温控器包括了环形控制盘(旋转操作)、触摸式显示屏(按压操作)、以及菲涅尔盖板(通过其扩大感测范围)等。
2.中间层的数据处理类专利:包括了无线操作、分布式计算、云端管理等。温控器可实现分布式安装并连接至服务器进行注册,每一个温控器都具备一定的计算处理能力,并可分配计算任务。对于探测器而言,云端可进行安全判断并发送危险提醒,探测器与探测器之间可以进行沟通(如房间里的探测器会通知客厅的探测器去提醒主人:房间内感测到危险信号)。
3.最底层的后台智能算法类专利:通过各种先进且完善的算法,Nest能在和用户不断的交互中进行自我学习、训练和改进,从而主动地为用户提供最优化的温度调节环境。一方面,系统会对住所的环境进行热力学模拟(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于入住房间的网络接入、用电量情况、邮政编码位置的天气预报等),从而提供全天24小时的预测;另一方面,系统会主动学习并适应用户的环境需求。例如,用户在星期一、星期二连续两天在早上10点钟出门上班,在星期三系统会自动调节早上10点钟为节能温控模式。
由于从最底层到最上层,Nest都作了非常完备的专利布局,因此对于后来者而言,要避开Nest所构建的专利壁垒,就比较困难了。
顺便说一句,举Nest这个例子其实非常具有普遍性,想一想身边的其它系统(如现在大热的可穿戴设备),都可以以类似的思路进行专利布局。
形成专利组合的另一种方法是从关联因素出发,用一个图表示就是:
这种布局的方式关注的是专利布局的深度,从横向进行专利申请。
例如,自从微信的“摇一摇”找好友功能推出后,如果想在“摇一摇”找好友这个创新点上进行深化,就可以考虑与“摇一摇”这个创新点相关联的因素:
1.功能:除了找好友外,还能实现什么功能?
2.后台的算法或推荐逻辑:与功能对应的匹配算法或逻辑有什么不同?
在功能上,截图、清理内存,阅读推荐,搜歌等,都是可以通过摇一摇可以实现的其它功能;在后台算法上,对应于这些功能,也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例如,阅读类产品的换一批推荐逻辑,等等。
事实上,对应于以上两个关联因素,市场也确实出现了类似的不同类产品(我也不知道这些产品有没有申请专利),如下:
实际应用中,以上两种方法非常普遍并且常常交叉使用。还是那句话:让专利与专利之间相互连接,互相作用,孕育出更多生命。